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内容
人物介绍二:刘松林会长的命运魔方—韩耕生
发表时间:2015-12-31   浏览次数:2865次

  刘松林会长的命运魔方


  韩耕生


  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刘松林(公森)先生,经历丰富,道路曲折,上下求索,勇于担当,充满传奇色彩,可以写一部大书。这里就给大家讲讲他青年时代几件鲜为人知的事情。


  松林比我小2岁,是我穿开裆裤时就在一起玩耍、读书的邻居、好友。我与他的缘分可谓天注定。何有此说?因为我与他都生于农村,长于都市。他是四岁从南通过继给上海的亲伯父,而我也先他几年从诸暨过继给上海的亲姑妈,由此相识、相知,且有共同的志趣:哲学、文学、诗词……一起到田野里捉过蟋蟀,一起去黄浦江抓过螃蟹……往事历历犹在眼前,却转眼已过了整整一个甲子!


  一、少小离家“逃”往上海


  松林也算是“红二代”,却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外祖父赵桂林是苏北中共桃园支部成员,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地下情报工作;他的生父刘少清也是地下党交通员,解放前受命打入南通国民党江防部队策反,解放后非但没有当上官,还在“三反”运动中受牵连打成国民党反动军官,被逼疯,可叹41岁就英年早逝,含恨九泉!


  他的伯父即养父刘臣也是共产党员,上钢三厂的劳动模范。1953年刘臣携妻孙铭卿回乡探望**的胞弟,正巧遇此变故,便与松林的生母商议带孩子到上海免遭祸端。母亲赵招英虽心里不舍,但好在伯父膝下无子,便勉强同意孩子先去上海住段日子。说走就走,是日凌晨3点,伯父母带着他坐独轮车悄悄上路,又登上天生港开往上海的小船,由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二、书生意气投笔从戎


  文化大革命中,在闵行华东航空工业学校求学的刘松林成了“逍遥派”,两耳不闻武斗声,关起门来写小说,而且起手就是长篇小说《一代天骄》,厚厚一叠手稿被造反派同学毁于一旦,以致心灰意冷。1969年春,中苏边境爆发了珍宝岛战争,作为独生子的刘松林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当招兵首长到家里征求父母意见时,他爸爸说:“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没有新中国,哪有咱一家呀!让他去吧。”而当时的我,就在边上。


  书生意气壮怀激烈的刘松林并未如愿奔赴战场,而是分配到济南装甲部队坦克修理营,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队列、射击、投弹都比不过农村兵,十个月后却意外地被选调新组建的独立坦克十三师修理营一连当上文书。起因就是当年的十月一日是国庆二十周年,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工农兵演唱》发表了他的抒情长诗《祖国颂》(头版转三版),作者名字是“刘颂林”。没想到投稿仅7天,手写文字就变成了铅字,这在当时报刊少得可怜的情形下,在军营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意外、惊喜、亢奋而又幼稚的他,一时“春风得意马蹄急”。不久,被调到营部任代理书记员,屁股还没坐热,又被借调师政治部任新闻报道员、文艺创作员。当年我收到他寄给我的那张报纸非常高兴,可一看,作者名字怎么成了“刘颂林”?再一想便明白了:新党章不刚写进林彪副统帅定为党的接班人吗?


  三、不解风情突遭变数


  师政治部***思想文艺宣传队阵容不小,有自己的独立营房。某一天,宣传队新来一位神秘的女孩,唱歌跳舞乐器什么都不会,只是上台跑跑龙套,领导却对她倍加照顾。后来部队紧急拉练,宣传队全体出动,却命刘松林留下创作一个小话剧,令人费解的是还留下那位神秘女孩照顾他的生活,做饭洗衣整理内务。什么意思?当时部队纪律严明,战士不许谈恋爱的呀!松林(以兵代干)当时什么也不想,一心一意完成了创作任务。


  大部队回来几天后,师王副政委要带他去湖北襄樊军队“五七干校”采访,行前,那女孩递过一个包裹,羞怯地说请他顺便带给她的父母。做梦一般的刘松林跟随副政委乘上据说是***视察焦枝铁路乘坐后留下的一节豪华包厢。到达农场后才知道此行并非采访,而是“探望”一对养蜂的老夫妻,被打倒在此劳动改造的XXX司令、那女孩的双亲。懵懵懂懂的小伙子面对慈祥而又威严的老将军不知该说些什么。但再傻也明白了:那位女孩喜欢自己。可当他回到军营时,没见到她,据说调走了。而松林也接到通知,回修理营任资料员……几乎与此同时,X司令秘密回到北京,即将复出。此后,“林彪事件”公开传达……师王副政委消失(据传:他与武汉军区王副政委、河南省军区王副政委并称“三王”,都是林彪一条线的人。其实,那次部队紧急拉练就是林彪出事了,副政委想找新的靠山,当他得知老首长即将复出,而他的女儿喜欢上“根正苗红、才华出众”的刘松林时,觉得机会来了,果断地为小公主创造条件,“一帮一,一对红”)1973年春,当北京的父女俩安顿下来再打电话给武汉军区文化部了解刘松林的情况时,经逐级查问后向上汇报,刘松林的档案已经转回上海徐汇区武装部,无可挽回了。又说他的长诗《祖国颂》不仅是以“刘颂林”的名字发表,而且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歌颂林彪,让他退伍,对他而言是**的归宿了……


  四、阴差阳错时也运也


  刘松林不知部队给他的档案里装了些什么,会不会有“林彪的小爬虫”之类的东西?老老实实地在上钢三厂**层当车工,业余时间搞点创作。一次车间领导动员他参加厂工会组织的赛诗会,他即兴写了一首新民歌“钢厂船厂隔江望,钢花焊花夹岸香;汽笛呼唤钟声应:要钢快派船来装!”(当时的上钢三厂与江南造船厂分布在黄浦江东西两岸,都是国有特大型企业),引起厂领导的好评与重视,被借调到厂党委政宣组。


  工作中,领导发现他不仅会文学创作,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新闻报道都写得蛮好,于是重点培养。当时正值“批林批孔”之际,顺应大势的上钢三厂“工人理论组”宣告成立,七名组成人员,四位领导分别是厂党委正副书记、党办主任、政宣组组长,而刘松林则是三位工人代表之一,从三万职工中脱颖而出,这是何等的殊荣!一次开会分工下基层蹲点调研,组长也是厂党委书记的马丕(因“三结合”需要、解放不久的老干部、恰逢“反击***右倾翻案风”,又在吃大字报《马老是马老说的,老马是老马干的》,批判马丕与上海市委主持工作的马天水对着干)问你们谁和我一起下石灰车间蹲点时,竟无人应声,场面诡异、尴尬。刘松林脑子一热,鼓起勇气出声道“我去”。6个人12道目光同时朝他扫来。颇感意外的马书记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只是点了点头。石灰车间最小最脏最累,而松林的爸爸就发配在这个车间(原是食堂管理员),见到儿子跟着马书记下来,露出赞许与自豪的笑脸……那次调查报告完成后,“嘴上没毛”的刘松林在大礼堂面对黑压压的一千多位全厂各级干部做报告,毫不怯场且神采飞扬……没想到,几天后却被打回供运车间水运船队,晾在角落。究竟怎么了?!


  五、暗流涌动惊心动魄


  “政治上不成熟”的刘松林只是以为“枪打出头鸟”,被人羡慕嫉妒恨的缘故,怎么也没想到即将面临的是灭顶之灾。起因是有人传播“反动又黄色”的小说手抄本《第二次握手》,查到了刘松林头上,又意外发现更为严重的歌颂周恩来总理的《天安门诗钞》,里面有一首小诗是刘松林的笔迹。“革命左派”这下可以旧账新帐一起算了,成立了专案组,先从外围摸情况,控制了另一位与我们一起长大的小兄弟,从他口供中意外得知我们曾在中学时形成过一个哲学读书小组,疑是反革命小集团,认定刘松林是头头。专案组第二个就找到我,让我揭发刘松林的罪行。我说我们几个邻居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学习探讨,何罪之有?何况我比松林大两岁,当头头还轮不到他。我想,我们都是根正苗红的工人阶级后代,依仗我的爸爸也是市级劳模,死不认账,他们只得先放我回家写书面揭发材料。我第一反应就是必须立即通知到松林,又不敢直接去他家“串供”,急中生智忽然想到松林有位表妹在市郊,便连夜赶了过去。表妹一听花容失色,拔腿就跑,于子夜时分满头大汗地敲响了松林的家门。而我则一个人躲在黑漆漆的郊野小河边等了三个小时,冻得瑟瑟发抖,直到凌晨3点才见到他。由于统一了口径,又有了心理准备,第二天松林面对专案组人员从容应对,加上证据不足,更有党委马书记力保,松林终于躲过此劫。我至今想起此事都后怕,但也佩服自己当时的勇气与决断。


  “既然审查下来没有问题,你们厂部不用我们用!”车间领导如是说。


  刘松林此时所在的供运车间是个二千多人的大车间,赏识他的领导顶着压力又将他借调到车间工会,算不算因祸得福?


  六、祸福所倚世事无常


  年底厂部要召开工作总结、经验交流大会。供运车间有个钢渣出厂组,12名老工人都是炼钢炉前出过工伤的老弱病残。钢渣堆放点俗称垃圾山,租借郊区农田的租金和运费是一笔令人咋舌的开支。近几年人们终于发现钢渣是个宝哇,可做生产水泥的原料,而农村更需要直接用来修桥铺路。于是钢渣出厂组门庭若市,求上门的人带来了土特产、香烟老酒、鸡鸭鱼肉。接掌“大权”的新任组长陆德恒是位淳朴的老共产党员,身残志坚,规定下属一律不得收礼,严格要求全组人员并以身作则,合理调配。于是,刘松林便有了蹲点采访调研总结的任务。整整一个星期坐上运输刚出炉的滚烫的窜着火焰的钢渣包的大卡车,跟班学习、劳动、采访,又用了三天构思,反复修改,完成了一篇二千多字的《拒腐蚀永不沾——记上钢三厂钢渣出厂组的先进事迹》在全厂大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并分别送解放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表示稿子留下,需要研究研究,而文汇报则当场退稿。刘松林天天盼着、翻着解放日报,知道稿件3天不见报,肯定没戏了。


  我和松林的家就在黄浦江边上,那夜饭后邻居们都三三两两在门口乘凉。忽然听见港务码头的高音喇叭响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全国新闻联播节目时间。现在播送《拒腐蚀永不沾——记上钢三厂钢渣出厂组12位老工人的先进事迹》……”嗯?这不是松林写的稿子吗?!我激动地大叫:“松林,快来听!”松林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回事?更没想到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显要位子全文发表。第三天解放日报也在头版同样位置全文转载。这下文汇报坐不住了,来电要求另做一篇大文章,号称“3号笔杆子”厂政宣组张副组长接的电话,要求刘松林五天内必须完成。松林又深入采访挖掘,熬红了双眼,终于完成近万字的纪实文章,先送厂革会政宣组审查,张副组长进行了润色并亲自送到文汇报,第二天就发表了,整个二版转三版,署名“本报通讯员”,与人民日报一样。


  次日,松林接到通知说有人在厂党委要见他。单独见面后,这位四十来岁的男子说他是新华社记者,刚从北京来。颇有钦差大臣的气势,开口就说:“是刘松林吧,**同志赏识你的才华哦!”松林一下懵了,此话怎讲?来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邀功地问:“知道你的文章是怎么上了人民日报的吗?是我发到内参的,你的文章旁边正巧有篇反映鞍钢职工家属偷厂里的废钢铁再卖给厂里的材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于是**同志在你的文章旁批示:这是一篇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好文章,上钢三厂12位伤残老工人的事迹可敬可歌……请报纸登出来。”又问,你有没有什么话或者东西要我转呈**同志?松林一时脑子转不过弯来,没有感激涕零,更没有写效忠信,就这么错过了飞黄腾达的机遇。我听说后真为他惋惜。


  不久,3号笔杆子突然官运亨通,直升厂革会副主任(副厅局级),他不仅贪功倨傲,还说刘松林以前只是“政治上不成熟”,现在则是“政治立场不坚定”了。松林因此被再次打回原形,离开了车间工会继续当工人。这样也好,“无官一身轻”,反而成就了他的业余创作,此是后话了。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开始清查余党。“**同志赏识的人才”那还得了?加之“林彪与**是一伙的”,曾经歌颂过林彪的刘松林又要倒霉了,专案组再次找上了他……幸好他的生辰八字中有天乙贵人星、天德贵人星、将星“三星高照”,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最终审查下来,不了了之。而那位爬得高跌得快的造反派3号笔杆子,则被发配到平炉车间的炼钢炉前……


  七、因祸得福创作鼎盛


  刘松林经历了种种变故,改变了心性,再也无心仕途,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给了他信心的是1978年5月,经**诗人皮作玖、卢芒的推荐,《上海文学》发表了他的新民歌,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民间文学》,省市级《采风》《乡土》《国风》等报刊都发表了他的诗歌。但自从《采风》报在头版发表了他的传统故事《牛金星传奇》(传统故事**发在头版,且转三版。其中有我提供给他的民间传说素材)。后来,影响**的《故事会》发表了他的新故事《失足恨》(受到中宣部文艺局通报表扬)。此后刘松林在故事创作上大显身手,在《上海故事》《故事大王》《故事报》《故事家》《传奇故事》《故事世界》《故事林》等刊物发表作品四十多万字,数十次获省市级以上故事大奖赛创作奖。长篇小说《少年状元郎》在大型文学季刊《巨人》发表后,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长篇故事《命运魔方》在《采风》月刊连载。另有几十万字中篇通俗小说发表,一时名声鹊起。中篇小说《正宗瘪三》(刘松林与我合作)在《小说月刊》发表后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看中改编成电影剧本。为此,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采风报》、上海故事家协会联合上海文艺出版社、上钢三厂工会等,于1987年率先召开了“上海工人故事作家刘松林作品研讨会”,沪上故事界几十位权威人士出席,上钢三厂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尹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刘松林为提升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品牌作出贡献(后来荣立三等功)。沪上各大媒体纷纷报导。此后,《试论新故事的观念更新》发表于1991理论刊物《传奇百家》第二期;《试论细节在新故事人物塑造中的运用》获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优秀论文奖(1991年),并发表在《中国民间文化》第六期,引起故事界的强烈反响,并应邀赴各地交流,讲学。


  1991年3月,刘松林随上海市文联代表团赴京出席中国文联召开的首届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受到党和*****接见,《中国文化报》刊登了他在会上的发言和照片。


  八、肩负使命骑虎难下


  1993年,上钢三厂作为国务院指定的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试点,大批职工下岗,需要分流、安置。这时的刘松林早已经成为政工干部,下岗轮不到他。但组织上希望发挥他文化名人的优势,带领下岗职工创办开发文化的第三产业。一腔热血的刘松林义不容辞地创建了号称“中华第一家”的上海精华故事艺术开发书社,新华社每日电讯发了消息,东方电视台做了专访报道,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跟进,上海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在专题节目中也介绍了新时期先进共产党员刘松林的典型事迹。


  1994年,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在京召开理事扩大会,刘松林应邀出席。(当时我也是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和松林同为上海分会筹委会挂名成员,而筹备了八年没有进展,筹委会主任方军请求松林出山,被一口拒绝。因为松林对此毫无概念,也没有时间精力。)会后,总会会长贾芝先生把刘松林召到府上,寄予厚望,并当场亲笔写信给他的胞弟复旦大学中文系贾植芳先生,请他支持刘松林把上海分会成立起来。松林知道,贾芝先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女婿、延安抗大中小学部主任,照顾培养了一大批烈士遗孤,既是革命老前辈又是**学者,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退休后才出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贾植芳先生又是复旦大学**教授、作家,被太祖两次“钦点”的胡风集团骨干分子,一生坎坷,一身正气。两位都是松林心目中崇敬的前辈高人。松林心里万分纠结,怕一旦接手能力不够有负重托,可是再推辞就有不识抬举之嫌,只好答应试试。


  刘松林的性格决定了命运,要么不做,要做就想做得**,力求**。接手筹备了半年就办齐了手续,令人刮目相看。次年4月8日,我作为上海的第一批会员荣幸地出席了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已经不叫分会)成立大会,近百人的会场名流荟萃、群星生辉。我兴奋亲眼见到了崇敬的大学者大教授钱谷融和时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学者陈钧、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李伦新、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徐中玉、上海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王仲伟、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朱烁渊、上海市社团管理处处长陈扬奇等名人与领导,并聆听了他们的讲话。


  刘松林当选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从此骑虎难下,历经艰辛与磨难。1997年4月,在新民晚报召开一届三次会员大会,会长贾植芳先生同意美国女作家安娜-林肯参加大会,刘松林知道根据规定要事先报告上级,此时也不好说什么,没想到安娜是与丈夫一起来的,而她的丈夫则是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后裔,为此松林又一次受到严厉的政治审查,之后又指定审计单位查他的经济问题,却查出了一个两袖清风的共产党的好干部……作为松林的老友,我坚定不移地相信他,并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从精神上道义上经济上全力支持他,先后荣获“十佳会员”和“突出贡献奖”。现在我退休后担任了他的助理,才真正体会到他的执着与不凡。在我心目中他是位铁骨铮铮敢于担当的男子汉,无愧于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授予他的“全国优秀文艺活动家”和“中国通俗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称号。


  刘松林创办、领导的这样一个没有政府拨款和经济来源的民间社团,坚持了整整二十年,曾经实体倒闭、官司缠身、背负债务、内外交困、妻离子散、遭遇车祸、黑道逼债……其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无不充满传奇色彩。篇幅所限,只是介绍了他传奇人生的冰山一角。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情节,绝非作家能够想象和虚构出来的。我之所以写出来,是便于会内外广大朋友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刘松林今天的良好心态和一贯的奉献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2014年11月22日


  原载《社团是个大舞台——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成立20周年巡礼》(上海三联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