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学术理论 > 正文内容
京剧票界文化论文集-上海市人保局江妙春
发表时间:2015-12-28   浏览次数:2843次
京剧票界文化论文集-风雨兼程五十九春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公司)京剧社活动剪影


  上海市人保局江妙春


  通常概念里,建筑设计与京剧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当:建筑常与冷峻、理性关联;而艺术又往往同人文、激情挂钩;如果把一组组枯燥乏味的数字硬要和华丽优美的舞蹈、歌唱扯在一起,似乎有点牵强附会、类似世人侧目的“混搭”做法!不过且慢,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内,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科技、文化品种,却得到和谐、共处,况且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上海林林总总群众艺术团队内,并不多见。用**园林设计专家陈从周先生话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戏剧是流动的建筑”。现在很难考证陈先生此段话究竟是在什么状态下说,但用在半个多世纪来,始终对京剧艺术情有独钟、既从事着安得广厦千万间、为社会、民众的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尽心尽力辛勤工作、又在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上一以惯之、身体力行,做出可贵努力的现代建筑设计工作者身上,有着天衣无缝般的贴切或说奇妙!


  近60年时光,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瞬间,但对以科学技术立命、从事安得广厦千万间事业、为社会民众的生存、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的现代建筑设计者来说,59年光阴不是一个短暂概念:他们从事科学设计建筑事业,却有自己的艺术人文想往,正因为京剧艺术的滋养,让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这批艺术爱好、追随者几十年如一日,钟情京剧,矢志不渝,在造福社会的过程中,他们用京剧艺术陪伴人生、提升自身艺术品位,从而融科学艺术于一炉,让戏曲音乐与建筑设计有机结伴,印证了“凝固的音乐、流动的建筑”这经典佳句。


  一粒种子这样发芽


  1956年8月,当时还称为华东民用建筑设计院的一批志同道合者,商议着成立京剧活动小组。没有华而不实的口号、没有雄心勃勃的计划,就这么一步步走着,居然走到今天,已经有59个春夏秋冬了。也许这就是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秉性:设定目标明确,为着心中拥有的美好艺术,会一如既往地追求,如同自己所从事的建筑设计事业一样,它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它是实用的,也是审美的,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说起京剧组60年历程、三代同堂,年长的90多岁,最小的刚跨入知天命之年、却共同钟情艺术的状况,现代建筑人不无感慨,说千道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如果没有历任领导大力支持关心,没有京剧的艺术魅力,尤其没有这些艺术爱好者兼资深票友的执着,今天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无法想像的,一切就无从说起。


  京剧组在老书记曹伯慰同意下,悄然成立于1956年8月,这个日子将会在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京剧组和参与者中定格!王一鸣、王辅良、穆彩英、庄镇芳、杨金华、胡钊、瞿勋、沈政霖、王敏章、张方雨、朱享发、汤纪鸿.....这一位位建筑设计界的老员工名字,在自己专业技术被社会认可、敬业专注于本职的同时,建筑设计师与京剧的融合,发韧于他们这一辈:他们的昨天随着京剧组尘封历史的开启,依然那样鲜活,往事犹如昨天般清晰。这个至今仍沿用成立之初名称,持之有恒的群众团队,低调行事、严谨合理安排活动、坚持每周活动2-3次的理念,无论环境、形势多少变化,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热情,始终没有改变;上海、全国京剧业余团队,起起伏伏、分分合合,而外界简称的“建筑师京剧组”,魏敦山、虞永年、汪文缦、罗文正、秦惠纪、左锡明、杨金邦等活动骨干,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以艺术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努力实践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走出一条京剧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交融碰撞的路子,映证了文化与科技包容所结出的硕果!


  虞永年、罗文正,这两位同济大学时代就迷恋京剧、同为当年学校工会京剧活动积极成员的老搭档,都有**建筑师的职称和专业,又是京剧组的中坚。上世纪50年代,他们就在工作之余热情从事京剧艺术的普及推广,并在自娱字乐的同时,大写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用切身经历书写着科技人文的人生诗篇:你看,他们能够借着从京剧院团借来的曲谱,根据民间流传的《秦香莲》故事,自己填写唱词,演绎出动人心弦的故事,感动了舞台下多少热爱京剧、迷恋张派艺术的观众。也迭现了一代建筑设计界的京剧迷深厚的艺术学养、表达能量!他们合作的这出戏,被当年长宁区文化部门一再邀请,对外公演近5场,广受好评!


  从当年一出“生死恨”起头,半个世纪来,一路演去,快乐唱来,“四郎探母”、“黄鹤楼”、“大登殿”、“空城计”......粗略数数,能演能唱的剧目不下40余出,而且,不是折子戏就是全本彩唱,演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留下佳话无数。特别令人惊奇的是,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京剧氛围浓郁,历经半个多世纪没有停顿过,不能不说是一道人文景观:现代京剧刚刚在社会上兴起时,秦惠纪、吴元祥、吕瑞瑾等京剧迷们,就开始这些剧目的排练演唱并在下放劳动期间为田间劳作的农民们表演,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因此,提起漫长的历史,大家都会像从事严谨、科学的技术工作那样,自信满满,说59年历史,分毫不差!


  京剧表演活动形式、范围等等,绝不仅仅停留于关起门来的自娱自乐,而是走出去,请进来,延请行家里手与本集团的戏迷票友共同研究、提高,真正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国粹艺术上真刀真枪,玩的是真功夫!除集团公司场所外,京剧组成员的身影,几次出现在市工人文化宫、北海剧场、市府礼堂、市政协礼堂、广播、电视台、儿童艺术剧院、城建会堂、上海图书馆以及上海体育馆等文化场所,用专业建筑设计师对京剧艺术的理解、诠释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交流。


  严谨科学融合激情艺术


  戏迷、票友群体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之高,在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公司)系统乃至上海、全国,用罕见形容不会为过:魏敦山,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世人熟视的万体馆、八万人体育场的设计,均出自他手,钟情马派、麒派艺术,他在城建会堂彩唱的“四进士”、与史依弘合作的“打渔杀家”演唱,让人记忆难忘;虞永年,**建筑师,其所演唱的梅派剧目“探母”、“坐宫”、“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广受好评,在上海电视台评选的“上海好丈夫”节目中,夫妇俩共同演出的“挂帅”至今是集团里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曾有专业作家胡根喜闻讯跟踪采访,把身为建筑设计**专家的他,如此诠释建筑与京剧艺术誉为“上海老克勒”。


  贵在持久坚韧追求


  2007年6月15日,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演唱会在上海图书馆音乐欣赏室举行。建筑京剧组以东道主身份联合沪上**的京剧票房纺织京剧团、律师票房和海上亦社,共同谱写了京剧群众文化活动在上海的篇章,得到社会广泛好评。“三民”文化活动中的一次京剧演唱展示,从不同角度折射京剧艺术在社会中的基础,而把这一文化符号融入到职业、事业之中,经年不辍、持久追求的票友戏迷群体,又以建筑师团队为最而不容质疑: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划分阶段,从1956年起,第一阶段至1964年,之后到1976年为第二阶段;自1976年到2000年为第三阶段。


  2001年,随着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建立,京剧组进入一个以集团名义举行活动,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抓手,而在业界声名雀起。在纪念集团成立10周年的喜庆时刻,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全体员工可能忘不了这幕企业文化代表象征意义的盛会:在上海大舞台,也就是由集团引以自豪的代表人物、京剧资深票友魏墩山设计的万人体育馆内,建筑界同行共同见证了一个美好且永恒的时光:2008年3月21日,拥有万把座椅的体育馆第一次迎来了设计自己的艺术大师以及他的团队,当魏老与史依弘等共同上场,分别以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京剧交响乐《大唐贵妃》等唱响万体馆时,作为多年来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建筑设计师团队来说,最幸福的时光也莫过于此:能为社会的发展、繁荣、进步做出自己努力,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给出了别具风采的精神文明答卷的自己,应感到欣慰了!


  人们知道八万人体育场、万体馆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设施,未必知道这些充满艺术灵感的建筑,与京剧艺术关联密切呢!远眺八万人体育场外貌,它的形状,可像经典小说《水浒传》里豹子头林冲的帽子?这种建筑与艺术的精妙结合,惟有圈中之人才可会意并真正感悟其中内涵和魅力。


  追求艺术脚步不停


  钟爱一生的京韵情结,让现代建筑师在漫漫人生旅途上,乐此不疲,快意无限,与自己的专业技术,堪称生命年轮里的两个翅膀,文理相通,相得益彰。59年的追求,多少高楼大厦的耸立,再度印证一个佳话,音乐与建筑之间,有一个难以察见的通道,它建筑在人心深处,妙不可言,挥之不去。


  漫漫长路,半个多世纪的步履,京韵艺术的博大精深,在现代建筑设计者的人生历程中已经抹上永远无法淡去的印痕:对此,大家感到无比欣慰、欣喜、自豪,在传承中华民族精华的进程中,现代建筑设计者交出的答卷,色彩斑斓、厚重凝炼:既造福于社会民众物质的世界,建造一幢幢可圈可点的艺术世界,更以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科技与人文的双重硕果,傲立与东海之滨、黄浦江畔而欣慰。


  创造生活的建筑设计者,永远拥有年轻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