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票界文化论文集 -不是专业差胜内行
加拿大京剧票友马晓
票友,泛指能唱会演或者会文场面,但不是以此谋生的非专业爱好者。但自徽班进京以来的二百多年京剧历史长河中,也涌现了不少非专业但不亚于内行的票友,在京剧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几笔。撷其突出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票友下海成为专业而享大名者,就老生领域而言就有不少。被誉为老生三鼎甲之首的孙菊仙堪称票友鼻祖。孙原为津沽名票,家资富饶又喜交游,会舞刀弄枪,练就一身武艺,进京应武试得识程长庚,且音调酷似程大老板,程授之以秘决并劝其掌领三庆班,但孙婉拒。后至上海,自办戏园“升平轩”逐下海。后返京与谭鑫培、汪桂芬同为内廷供奉。
老生行中独树一帜,以黄钟大吕、嗓音高亢著称的刘鸿声也是早期票友中的翘楚,下海前为前门外小刀铺学徒,有“小刀刘”之称。先拜名净穆凤山为师,工花脸(穆也是票友下海),后弃净就生,以三斩一探**(世传三斩一碰为讹,探为探母,碰碑一剧演出不理想)。
至于前“四大”中的言菊明,后“四大”的奚啸伯又多为人知,不赘述。另外如汪笑侬,陈大濩等也是票友下海。
除老生外,其他行当中票友下海享盛名的也不少,如名淨王泉奎原为包子铺伙计,叫卖声高吭,插班入富连成而下海。小生行如俞振飞因家学渊源被程艳秋看中而下海。至于民初京沪两地烟花巷名妓色艺双全而下海享名的也不少,如八大胡同的陆素娟。
值得一提的是,场面高手、尤其是京胡伴奏方面的高手票友下海操琴者也不少。如早期的南北二陈(陈彦衡与陈道安)。后期的梅派胡琴高手倪秋萍、沈雁西等。假如按旧梨园行规距,由演员改场面也应按外行下海需另行拜师来看,杨宝忠也应为票友入行场面(杨为此拜三弦前辈锡子刚为师才能专业操琴)。当然也包括后来的武正豪,(武科班学老生,出科后短暂演员生涯即改专门操琴,其对笔者言是为陈道安琴艺折服而学琴的。)
其次,终身未曾下海(或短暂下海)而终身钻研艺术、并在某流派取得突出成就而被内行名家认可并授徒教戏,并以徒成名,并有众多内行向之请益者就更多了。
早期老谭派名师陈彦衡,此后的天津王庾生(余叔岩曾与其互相换戏)。韩慎先(夏山楼主)解放后家道中落,入天津戏校当教师。上海的**余派研究家范石人等。此外,梅派名师杨宛侬、包幼蝶也是票友而为梅派名教师的。其他如溥仪的皇叔载涛更是扬振派生与猴戏的翘楚,获众多的内行请教,前几年过世的刘曾复先生更是京剧研究的权威,尤其老生行能戏极多,笔者就存有刘老二十年前专门录制的《宫门带》、《盗宗卷》等戏,嗓音松弛甜美、韵味十足、非一般内行名家可比。
又如上海圣约翰毕业的名医、名票顾森柏,曾与通天教主王瑶卿结为金兰,旦角曾教益教李玉菇,小生曾教诲江世玉、储金鹏等人,后弃医北上任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京剧史上还有一批技艺出众但始终未曾下海或从事京剧教学而纯粹玩票的出类拔萃者。如皇叔载涛的武生、皇弟涛侗的老旦、“皇二子”袁克文的昆曲及五行,袁世凯内侄张伯驹的余腔皆为一时之选为内行名家所折服。
以上不过是笔者就平素浏览之记所及,肯定挂一漏万。
上述京剧史上奇特的外行不输内行现象除了说明京剧作为二百年来迄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的主流艺术,为社会阶层所接受外,从中也折射出一些独特的原因值得深思。
第一、要在博大精深如京剧这类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或较深造诣要有一定的天赋,如嗓音比较接近才能学得像,否则徒劳无功。
第二、必须要有名师指点,而且名师要无保留的指点。因为大部分朋友不可能下海,不会成为竞争对手,所以名师才会倾襄相授,不留后手。如余叙岩对张伯驹,对东北军阀吴俊升的女儿吴彬清(余腔不同凡响)。
第三、上述提到的这些名票都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基础,所以才有机会请益名家名师,否则天赋奇禀也只能明珠投暗了。
当然,要学好一门艺术、锲而不舍、得其法而勤学苦练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拉杂成文,贻笑方家。
传承马派艺术的票社
马派再传弟子、天津温玉铭国剧社长李金铭
我是天津的一名京剧票友,名叫李金铭。今年66周岁。我自幼酷爱京剧艺术,曾参加过半科班性质的天津少儿业余京剧团,工老生。“文化大革命”以前,我曾学会并登台演出过许多传统戏,如《四郎探母》、《红鬃烈马》、《法门寺》、《打鱼杀家》、《失空斩》、《大探二》等。成为少儿京剧团的老生小主演。并打下了比较好的京剧幼功基础。
这个小剧团是在我们上小学时课余时间活动,有专业老师进行基本功训练和指导的。每逢周末,剧团的老师还带领着我们这些京剧小学员到附近的剧场观摩名角的演出,当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马连良大师的嫡传女弟子李玉书老师。李老师当时在前进京剧团中任业务团长兼老生主演,每天都演出马派戏。她的台风明亮,演唱圆润俏皮,表演潇洒自如,颇具马派风范。通过李老师的表演,使我知道了马派的特点和与其他流派的区别。同时,马派的表演艺术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扎根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觉得**的区别,就是马派的表演极富生活化,自然化。高雅中见平俗,潇洒中见朴实,演戏不是做作,而是把人物溶化到了戏里,使人有一种亲切、全新的感觉。当时就想有机会跟李老师好好学学马派艺术。直到1984年初,李玉书老师结束了在营口戏校的教学工作,回到天津,我终于如愿以偿,拜师在玉书老师的门下,成为了马派再传弟子。从那时起,我潜心学研马派艺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学演马派戏五十余出。
为了把马派艺术传播继承下来,我创办了一个以演马派戏为主的京剧票房。以便在舞台上来实践学习过的马派戏。票房取名为“温玉铭国剧社”,成立于2009年3月2日,我任社长。并与同年加入了天津市票友协会。“温玉铭”是喻指“马连良(温如)、李玉书(取中间的“玉”字和我的名字(李金铭)的**一个字”喻意:为了使马派艺术一脉相承。我们“温玉铭国剧社”,自成立之日起至今,以弘扬国粹、继承马派艺术为宗旨,吸引了诸多名票参加,成为了在京津等地影响很大的票社。几年来,我们演出了《甘露寺》、《借东风》、《苏武牧羊》、《汾河湾》、《四进士》、《一捧雪》、《审头刺汤》、《打渔杀家》、《将相和》、《斩郑文》、《黄金台》、《桑园会》、《十道本》、《三娘教子》、《法门寺》、《打严嵩》、《打侄上坟》、《海瑞罢官》、《春秋笔》、《胭脂宝褶》、《二堂舍子》、《赵氏孤儿》等马派戏并在迟金声、马崇仁、张学津等马派名家的指点下,挖掘整理并演出了一些濒临失传的马派戏,如:《白蟒台》、《渭水河》、《乌龙院》、《范仲禹》、《串龙珠》等。剧社成立不到两年,即2010年12月,便被评为“天津市十佳京剧票房”。2012年10月20日被天津市振兴京剧基金会和票友协会推荐至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了全部的《十老安刘》;2013年6月29日,又被推荐到中国大戏院演出了全部的《清风亭》一剧。对推广和传播马派艺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专业团体和专业演员都感叹道:“一个业余京剧团体,能演这么多这么繁难的马派戏,真是不简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今年,我们票社将被选拔参加在天津滨湖剧院开展的票房展演活动,届时将演出《串龙珠》一剧,进一步地展现我们剧社的实力和艺术风范,为推动马派艺术的传承再做贡献。
总结我们办票房的经验,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要有一个精通京剧流派艺术、甘愿为艺术献身,并具备无私奉献精神的团队核心。
我本人担任剧社社长,并请**京剧票友郭凤琴(青衣)、方建中(小生)、刘桐(花脸)、翟玉升(丑角)组成“四梁四柱”。吸收**鼓师陈强和琴师岳虎泉等,组成票社的核心。这几位对京剧艺术非常挚着,学研起来非常认真,在排戏中一丝不苟。大家以戏为中心,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经常废寝忘食。当活动经费不足或需要添制一些锣鼓和活动物品时,核心们都争先恐后地捐助,从来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几年来,大家团结精进,带领大家克服了许多困难,很顺利地完成了每次的演出任务。
二,要有一支团结、拼搏和技术过硬的队伍。
因为我们这个团体,是以彩唱演出为主的。每月平均在剧场都会演出一场(有时演两场)。所以,要求演员和乐队艺术和技术都要过硬,否则是不会胜任这种频繁地演出的。首先我们选择比较有舞台经验的业余演员担任主演和主要配角;水平稍低的,则在水平高的指导下担任次要配角(如:丫环、院子、门子、报子等解色);初到剧社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学员,我们在剧务(导演)的指导下,担任龙套、宫女等角色。同时,视演员在台上发挥的程度,逐步加以调整,积极选拔有条件的年轻朋友担纲主演和主要配角。我们每周集体活动两次,一次是响排要演出的戏;一次是培训演员,借以提高剧社成员的艺术水平。同时,号召大家团结、拼博,不提倡如:争主演,相互瞧不起,在台上刨人等旧戏班子的坏习气。一旦发现有捣乱分子,先予警告,再予劝退,直至开除。
三,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于剧社的发展极为重要。
我们“温玉铭国剧社”活动地点,坐落在天津市河东区东新街道并隶属于社区的文化协会。街道和社区的领导,对我们这支队伍非常重视,无尝提供将近400平方米的大厅为活动地点,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大家在宽敞明亮的活动中心参加清唱和排练,十分惬意!社区每年都组织我们参加社区的文艺汇演,在汇演中调拨经费,发给奖品,使社区的文艺活动有声有色,多次评为市区先进文艺社区。同时,我们剧社也得到了天津市振兴京剧基金会和天津市票友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票协经常派出专业演员来我们剧社指导排练和对节目的审核。自2012年起,组织开展“天津市票房展演”活动以来,在中国大戏院或滨湖剧院每演一场,都要为演出的票社支付一万元以上的经费。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的举动!体现了对振兴京剧的实际支持,体现了对票房和票友活动的真正帮助和重视!
四,扩大活动范围,加强各地票房的交流联谊活动,是开阔眼界,提高办社水平的重要方法。
几年来,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社方法,加强了与外省市票社的交流联谊活动。我们先后曾与北京和韵京剧社(现为马家堡社区和韵京剧团)、北京雅韵京剧社、北京大运河京剧研习社、塘沽鸣春社、上海长青京剧社、济南京联会、青岛华韵京剧团、临清京联会、成都总工会京剧团等进行过交流和合作演出活动。通过交流联谊,密切了与外省市京剧票社的关系,深深体会到:京剧作为国粹艺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之深厚以及各地京剧票社的蓬勃发展,是振奋人心的!为此,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把票社办得更好的决心!同时,也体会到“天下票友一家人”的真正含义。大家没有利害利益的冲突,为了京剧结缘,而且这种缘结的那么牢固,那么纯朴,甚至忘了自己是哪的人了,似乎溶化在众人之中,忘了国籍,忘了省籍,忘了哪州哪县,脑子里就两个字:京剧。京剧的魅力如此之大,称其不久灭亡,是不现实的。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天津全市范围内,如我们这样的能演大戏全戏的票房是不多的。大多数的票社都是吊嗓子,唱零段,自娱自乐,他方唱完我方唱的局面。我们感到这一类的票社是没有长足发展的。他们的平均年龄都在六十五周岁以上,是以老有所养,自娱自乐为目的的松散型票社。这样的票房有位拉京胡的也就不错了,不求其发展到更高水平。所以,在推动京剧振兴发展,传承流派艺术方面是不会起到很大作用的。因而办这类票房没有多大难度。但具体到我们这样的票社,在天津范围内最多不超过十家,但却是天津票界的中坚力量,也是能代表天津票界水平的,所以对自己的要求就高,要求越高,其办社的困难也就越大。第一,就是经费的不足。我们是采用收取会员会费的办法,来补充各类器械的消耗和支付一些乐队费用的。其次,就是演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的个别票友不学配角,不会跑龙套,往往因为龙套不齐和走的不对,而造成演出中的失误。三,缺乏专业老师的辅导,文戏还好,沾点有些武打的戏,就会束手无策。如聘请专业老师辅导,又要付出很大的一部分经费。四,由于没有纪律和利害方面的约束,票友们的时间和组织观念极差,到点不来,来了打一晃就走,不打招呼就离开的情况,比比皆是。你又没有管理和束缚的办法。五,个别票友有点名气后,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能演主角,不演配角,也给剧社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诸如上述问题,还有很多。只能在前进中慢慢克服。旨在提高票友的素质和品位,加强自身的修养和锻炼,用优秀的榜样来带动素质较低的人,促其共同进步。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继续以振兴京剧、传承流派艺术为己任,发扬团结奉献精神,不断提高票友的自身素质,既重德又重艺,依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联谊方式,多排好戏,多演好戏,巩固以往的成绩,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