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京剧票界 > 正文内容
京剧票界文化论文集 -原中国日报记者王树滨
发表时间:2015-12-28   浏览次数:1327次
重视京剧的“半壁江山” ——试论票房建设成当务之急


  原中国日报记者王树滨



  以“京剧票房”为题进行专门研讨,可谓抬高弱势群体身价,一时出了冷门。然而细细掂量主办方的煞费苦心,不禁暗自佩服其对于当下往往被人忽略的一个文化角落,所投注的敏锐眼力。人们常说,万宝全书缺只角,以余愚见,京剧这本万宝全书,代表着戏迷观众中精英群体的票房,可不是书的一只角,而是相当于半册书,亦即京剧的“半壁江山”。没有观众,何来舞台,换言之没有票房,何来京剧?京剧与票房,堪比鱼和水、炭与火、空气与生命的关系,当不为过。


  俗语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用在比喻京剧票房中人,当很合适贴切。因为一般情况下的票友群体,“热闹”与“门道”皆身兼而有之,不否认以玩票身份下海名伶如言菊朋、李宗义、李世济等、专家学者刘曾复、朱家溍、吴小如、欧阳中石等,乃早已晋级成为谙熟门道之列。由此可以断定,业界与票界从来有着唇齿相依、互相依傍之密切关系,这也可从一个多世纪以来,京剧票房的数量与参与者的广度,以及研习流派的资质水平,**超过其它剧种,来作佐证。即便近六七十年大小政治运动连续不断,似乎也不曾让票房活动绝迹。




  俗语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惟有热闹中才能悟出门道,乃票房获得持久活力、生存空间之特征属性。而且基本活动的轮流清唱,必须有琴师与乐队伴奏,方能显现京剧唱腔本身的艺术规范、流派神韵。不能设想一个缺乏热闹、人气不足的票房,就能体现出具有一定水准。当然票房要办得好,讲究有水平、有层次,除却参与者的文化修养与个人素质,完全靠所有成员的团结互助、同心协力,达成“以戏会友”、“戏比天大”共识、形成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小社区”以人为本、以真善美为座标的良好风气。


  就广义而论,专业院团与京剧票房如果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成为两股道上跑的车,那结局就意味着京剧的生命终止、末日来临。专业从艺者的演出剧目与艺术实践,一旦无人问津、无人捧场、无人喝彩,就算奖杯奖状摆满地,职称评级、红包奖金如愿到手,与观众戏迷、票房大众盼望距离却是反相而行,因此京剧专业人士千万不能忽视或藐视来自戏迷票房的反响与呼声。振兴京剧艺术,保护与传承作为国粹艺术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倘若不包含重视京剧票房建设、单靠业界专业院团一臂之力,肯定是一句空话。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往往以为关注专业院团的投入运作,就是狠抓了京剧艺术的发展,而缺少对作为铁杆观众各类票房的关注支持,那京剧舞台也就失却了“半壁江山”。


  纵观目前各类票房发展情况可以大致了解票界现状,呈现着各种复杂现象与待解困惑。廿六年前,笔者参与创办并主持上海市一中外企业界民间社团时,拟定章程中曾按照众多朋友提议,明文告示今后开展活动必须加强监督,防止“三气”,即官气、阔气、俗气。尽管顾问与理事中也包括了部分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但是基本上与普通会员一视同仁、待遇平等,他们在社团活动中所提供信息和发表意见,从未被人们视为发号或指令。可惜好景不长,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正常风气,在社团内维持不了五载,在市场经济大潮奔腾直泻、大势所趋之下,逐渐被衙门等级化、追求功利性、经济效益观所替代。原先活动频繁、热气腾腾、人丁兴旺、思想活跃景象,当“三气”一朝上升,便不复存在。这是一条不以人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


  笔者退休前参加京剧票房活动,迄今计逾一十五载,本着“以戏会友、老有所乐”宗旨,起先兴趣甚浓,后来次数越发减少。究其原因,由于各家票房背景不一、经济来源收支和人员情况复杂,竟然与上述社团存在不同程度的“三气”现象,可谓当今社会无一真空地带,小小票房欲成为心中一方净土,还真不易。


  其二,票房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一旦票房被官气阔气俗气所浸染,无法避免“自娱自乐,人人平等”宗旨原则的变异变味,正常活动的艺术气氛必定被边缘化,而代之以惟级别身份、**权势是从。阿谀吹捧、拉帮结派等坏风气与潜规则,就会乘虚而入。票房作为民间社团性质,是否衍变成为另类的机关组织?




  从另一个角度而观,现在推出的新编戏大制作,一向遭遇是,演一出又丢一出,有多少唱段可以如百听不厌、百唱不厌的经典传统流派代表作,在票房中得以流传开来?如诞生于样板戏之前的《白毛女》《黛诺》《红嫂》等唱段的经久不衰,乃属于成功作品。因此,实际上票房等于是“京剧文化”的商品检验局。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就任之后,反腐败严禁令之力度深度,所向披靡**未有,受到人民大众发自内心的拥护与称赞。当下票房力除力戒“三气”弊端,难道无有必要吗?




  此外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票房还应该拒绝“暮气”。之所以指出这一点,因为票房成员老龄化,是如今存在的普遍现象。正如有识之士已提出,“群众歌咏不等于合唱艺术”,京剧票房与“街道社区大家唱”也不能混为一谈。票房是艺术群体,就理直气壮地将“衡量票房办得好”标准,定位在唱好戏、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上。有些票友几十年如一日,演唱水平无所进步,总不能说这个票房对其很有帮助?那么,指望单靠吸收年轻人参加,就能改变票房的暮气现象,自然也并不解决根本问题。暮气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自身心理素质和视野修养的提高。




  以上仅为个人粗陋见解,恳请票房挚友批评賜正。谢谢。




  2015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