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京剧票界 > 正文内容
刘松林会长“京剧票友票房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与发言稿
发表时间:2015-12-28   浏览次数:3262次

“京剧票友票房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 刘松林

尊敬的上海市文联领导、各位票友、专家学者及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主办方,向你们不辞辛劳、不远万里出席今天在上海召开的国际性学术研讨盛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堪称瑰宝和国粹,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海外。伴随着京剧艺术应运而生的京剧票友和票房统称京剧票界,也成为这门古老艺术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态,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之前,虽然她存在了150多年历史,可这个领域尚未正式提升到学术层面进行研讨。我们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作为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上海**的,以研究、促进与繁荣上海的通俗文学艺术为己任的社团组织,曾经举办过许多“敢为天下先”并与我们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学术活动,如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举办的“邓丽君现象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范伯群先生主编的《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召开通俗文学大家平江不肖生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草根文化研讨会”等等,填补了学术空白,在人民网等新闻媒体的助推下,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会又自觉地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填补中华京剧票友票房文化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在市文联的领导支持下,邀请海内外在这一领域已经积极探索、研究、实践并且获得一定成果的学者、票友齐聚一堂,发表真知灼见,推进对这一领域和课题深入、系统地研讨,我相信必将引起海内外同好的广泛关注。

今天的研讨会有一个特点,我们没有邀请专业院团的演员,邀请的都是京剧票友,而且是跨界的跨国的京剧票友中的知名学者社会贤达和海外票房负责人,这更能体现京剧票界文化的特征。200多年历史的京剧艺术的发展是从民间走向宫廷,而后又在民间广为传播,她既有国粹艺术的气质,更有扎根民间的人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在当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时候,我们要还原京剧艺术的本质,使她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今天研讨会有三项中心议题,一是研讨京剧票界文化的属性、内涵和外延;二是研讨京剧票界文化在京剧艺术和社会人文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三是研讨由本会牵头成立本市京剧票界联谊会和京剧票界文化研究室的可行性。

今天的研讨会得到了上海市文联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海内外票界朋友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谢德高望重的几位老教授和知名学者,特别感谢外省市和海外的朋友,有了你们的参与和支持,保证了今天研讨会的顺利举行,也提升了这次研讨会的学术分量。

在研讨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个人见解,我们希望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学术观点放开谈,个人恩怨放一边”,以研讨会为平台,海内外京剧票界携手同心,打造京剧票界文化的新气象、新常态,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为每一位中华子孙的福祉贡献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2015.5.30

重视对京剧票界文化的学术研究(主题发言)

               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代理秘书长  赵志诚

 

各位领导,

各位专家学者,

各位票友和同仁,

大家下午好!

受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委托,我今天在“京剧票友票房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作一个主题发言,请各位指正。

自四大徽班进京,中国的京剧艺术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她的产生和发展,也孕育了京剧票友和票房的存在,这既是一个庞大的艺术爱好群体,也是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其中的奥秘值得去探究一番。

我们提出京剧票友票房(统称京剧票界)文化这一概念,不同于纯粹的对京剧艺术的研究,而是基于京剧艺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对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从而所形成的京剧票界文化。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组织性

京剧票友是对非职业性的京剧爱好者(表演、演唱、研究、文武场)的习惯叫法,他们聚集的活动场所称之“票房”,也就是票友组织。

自清朝同治末年在京城创立的“翠峰庵”票房为标志,已经历时15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地票房的生存虽然历经起伏兴衰,可是至今生生不息。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的票友、票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无论是人数还是票房组织,在全国各地呈上升趋势。她的组织性,着重体现在有固定物所、活动时间、参加人员和不同的活动经费。全国来说,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票界组织,但许多省市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都有京剧戏迷票友协会(促进会),而基层的票房组织,单独登记注册的比较少。票房组织形态按活动场所可分为社区(村镇)、企事业机关单位、家庭、茶座等;按艺术门类分有综合类(各种京剧行当)和专一流派类(如青衣中的梅派,老生中的杨派等),另外还有专门唱现代戏的票房和专门学习打击乐的票房;从经费来源上分为个人独资(一人出资)、会员制(会费)、单位经费(公费)、营业收入(茶座)。现在的票房,大多数是文革以后形成的,也有少部分是文革以前成立,后来恢复的,具有几十年历史的票房还是比较多的。

京剧票界文化的组织性,形式上是松散型的,一部分有制度规章,另一部分按约定俗成,还有靠组织者影响力进行运作。可能持久性、稳定性差一点,但是新生票房不断,足以弥补停办的票房数量。

二、大众性

京剧除了票友还有戏迷,她的大众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权威机构作过调查,所以很难讲有多少人群喜欢京剧。仅从央视组织的票友大赛和天津主办的和平杯“票友大赛来看,京剧票友不仅在内地各省市都有,而且在港澳台和海内外拥有知音,她的艺术渗透面和普及面是在所有戏曲剧种中**的。上海地区有人作过不完全统计说有200多个票社,戏迷票友人数近万人。可能在某一局部地区她是小众艺术,可从全国乃至海外来说,不可否认,京剧艺术仍是一个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剧种,虽然舞台(剧场)演出不景气,但由于电视节目、音像资料的丰富,通讯工具、交通的便捷,也为京剧艺术的普及带来了便利。

我们看到京剧艺术的大众性,也就发现京剧票界文化的生命力,她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对社会真善美的一种传颂,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享受精神生活的群体。

三、包容性

京剧票友和票房,是一个不具行政约束力的个体和群体,无须身份认证、资产评估、学历证明、水平鉴定,只要你喜欢京剧,就会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去。京剧艺术的一大特点是雅俗共赏,这也为她的受众的包容性提供了条件。票友之间存在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这门艺术欣赏和享受,人们在京剧艺术的大旗下,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天下票友一家“的理念广为流传。

京剧票界文化的包容性,能够让更多的人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珍惜共同的兴趣爱好所带来的人际关系,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传承性

        京剧这门艺术,讲究“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发步”, 在专业京剧领域有专门的学校进行教授。她不同于文化知识课,除了理论的系统性学习,更重要的实践。经过京剧艺人们的一代又一代的口传心授,京剧艺术得以薪火相传,成为一门综合型的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剧种。京剧的传承,在专业领域中有世家,几代人从事这一专业,最**的谭门七代。还有必须拜师学艺,才能得到真传。而作为票友,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接受系统的传授,只能选择自己能力、精力、财力相适应的,并且感兴趣的一种表演形式进行学习,最为普遍的是唱和文武场(乐队),以及简单的表演。京剧艺术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票友对传承京剧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票友中藏龙卧虎,大有人在,四大须生中的言菊朋、奚啸伯,都是票友下海。同时,票友通过家庭成员和朋友圈喜欢京剧而传承,那更为普遍。

        京剧票界文化的传承性,的确承载了传播的使命,票友们能者为师,相互学习,切磋,形成了社会课堂,这是京剧艺术扎根于基层的重要基础。

五、文学性

        京剧艺术从产生到发展,汲取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在唱、念上有她独到的艺术特色和魅力,让广大的戏迷票友受到了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润,增添了他们的文化修养。这个过程得到了诸多社会上的文化人士和学者的助力,从编剧、音乐到表演体系的论述,涉猎很广。就从当代的几位名票的建树上可见一斑,象刘曾复、吴小如、欧阳中石,他们本行都是在学术领域中的**学者,可是对京剧艺术的研究胜过了内行。象我们上海票界的李梦东教授、许锦文教授、胡申生教授、翁思再先生、王树滨先生等,在京剧艺术的文学方面,颇有见地,著述等身。

        京剧票界文化的文学性,是京剧艺术在戏迷票友中得以长驻的灵魂,人们以此净化心灵,孜孜不倦,从京剧唱词和念白中寻找共鸣,陶冶情操,品味人生百态。

六、娱乐性

        京剧艺术最为推崇的,是她给人们带来了愉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能让不同欣赏口味,不同生活阶层,不同性格阅历的戏迷票友从中各取所需,分享艺术带来的快乐。归纳几点就是优美的唱腔让人身心放松,精美的唱词让人回味无穷,华美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凄美的剧情让人心潮起伏。

        京剧票界文化的娱乐性,是戏迷票友第一位选择,这是京剧艺术让众多人成为戏痴而爱上一辈子的根本原因。人们常说“以戏会友”,就是相互把这种快乐传递,独享变众享,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年轻的青春活力。

七、民族性

        京剧艺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走出**后,已被世人所接受。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成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得到了公认。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文化上的差异,在海外得以有京剧土壤的关键因素,是一代又一代的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国之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堪称中华民族的乡音。哪里有华人,哪里可能就有京剧戏迷票友,是因为共同的文化血脉和精神纽带。无论信仰、政见、国别不同,对京剧艺术的崇尚,都是一致的。

        京剧票界文化的民族性,在于无论你在何方,能够通过京剧找到知音,找到乡亲,她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许多华人可能改变了国籍,可是依然都是炎黄的子孙,通过他们把京剧艺术传播到所在国家、所在地区,共同分享中华灿烂文化艺术的巨大荣耀,从而激发起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

 

京剧票界文化的“组织性、大众性、包容性、传承性、文学性、娱乐性、民族性”七个特性,就是她的内涵。重视对京剧票界文化的学术研究,有利于弘扬京剧艺术,进一步凝聚京剧票界的正能量,倡导当代京剧票界追求“健康向上,愉悦身心,雅俗共赏,精益求精”的目标,**当代京剧票友和票房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作出一份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京剧票界文化研究室

            活动暂行条例

第一条      京剧票界文化研究室(以下称“本室”)为从事群众性学术研究的公益组织,隶属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简称“上海通艺会”)。

第二条      本室致力于京剧票友和票房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并开展文艺评论;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京剧艺术;致力于推动京剧票界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第三条      本室工作机构由“上海通艺会”委任主任、副主任负责日常管理,本室经过一定程序分别聘请有志于京剧票界文化研究的业内外、境内外专家学者和爱好者为“荣誉顾问”、“顾问”和“特约研究员”,并颁发聘书。

第四条      本室每年举办一次面向海内外的京剧票界文化学术研讨会,将论文成果汇编成册,并向有关媒体和专业团体推荐发表。根据需要,可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或个人作品(学术理论)研讨会。

第五条      本室挂牌和活动地址在上海福佑路2396楼鼎宝阁。

第六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京剧票界文化研究室

                                         20151031


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京剧票界文化研究室成员名单


主任:赵志诚 (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代秘书长、余杨京剧研习社社长)

 

副主任:谢润昌(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虹韵京昆研习社社长)

 

副主任:徐俊彪(中腾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鼎宝阁东道主)

 

荣誉顾问:关松安(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京剧教育家)

          张信忠(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京剧麒派名家)

          胡芝风(中国戏曲学会名誉会长)

 

顾问:

李梦东(三军大教授、孟冬京韵社社长)

秦耕(复旦大学教授、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戈宝栋(浙江杭州美院教授)

胡宗孝(上海戏曲学校客座教授)

胡申生(上海大学教授)

 

特约研究员:

秦来来(原上海广播电台**编辑)

王树滨(原中国日报记者)

袁树兴(天津京剧票友协会副秘书长)

胡凌虹(上海采风编辑部主任)

翁思南(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苏玉虎(苏少卿外孙、李可染之子)

徐振斌(京剧票界报执行主编)

穆晓炯(上海光明中学校长)

蔡觉权(黄浦京昆之友社长)

王振麟(山东济南京剧票友、退休教师)

杨文乾(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鼎宝阁文化沙龙文化总监)

戴春(中国京剧网管理员)

马晓(加拿大京剧票友)

励靖克(加拿大温哥华颐社)

吴敏(日本东京票房)

 

201510